首页 软件分类 正文

简单百宝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随州“仙人棋”岩画,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随州“仙人棋”岩画,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作者:周波 中国岩画学会会员、随州市观赏石宝石协会会长、湖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随州广播电视报社副总编)

岩画,是人类远古文明的遗迹,因年代久远,人们无法看懂、难解其意,被称之为“天书”;仙人棋,是“天书”中的棋盘图形,被人们认为是“神仙”下过的棋盘,故称之为“仙人棋”。作为岩画文化和随州历史文化爱好者,作者在近几年的随州岩画探考中,足迹遍及随州山山水水,在发现大量史前文明遗迹岩画的同时,先后在随州北部、中部、南部的三个乡镇,发现“回”“米”“田”字形的三幅不同图形,被称之为“仙人棋”的岩画。这些岩画“仙人棋”,有着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一山因有“仙人棋”,故名仙人棋山。经查阅,甲骨文中并无“仙”字,“仙”字是由道教而生,最初为象形字,属于史后文明字。或许远古时,人们将先祖下过的棋称之为“先人棋”,在后来的文化传承中,随着具有特殊能力的“仙”字出现后,“先人棋”逐渐演变成了“仙人棋”,这也更加表明“仙人棋”的远古性。

作者经了解,截止目前,这三幅不同图形棋盘的古老“仙人棋”,在神州大地民间仍见其活跃的身影,有的图形有所变化发展,仍然在我国大江南北流传甚广,并深受人们喜爱。作者认为,无论是从岩画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棋盘图形、棋文化起源等方面来分析,随州这三幅史前文明遗迹的“仙人棋”,无疑是中华棋文化、乃至世界棋文化起源于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随州的最有力物证!

作者在随州发现的这三幅“回”“米”“田”字的“仙人棋”,间隔距离均约45公里,从最北边到最南边的岩画棋盘相距约为90公里。“回”字图形的岩画棋盘石,位于距随州城北约67公里的神农部落景区内一小河旁的古代祭祀遗址上。棋盘刻画在一块石面长度1.83米,宽度为1.28米,高度为42厘米的岩石上。岩石面上,除用线条刻画的“回”字图形的岩画棋盘外,还有凹穴和线条组成的其它图形符号,这块有着丰富岩画内容的石面上,最为明显,能够确认理解的除“回”字棋图形及4个典型的太阳图形符号外,其它凹穴符号的表意和功能,不得而知。作者认为,这种古老的凹穴状岩画,应是所有岩画类型中最为古老的岩画之一,与“河图洛书”文化符号雷同,或有关联。可能为天象的记录符号,及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的祭祀、图腾符号。(图为“回”字棋岩画,即九子棋图形。周波 摄)

“回”字棋岩画

作者研究发现,“回”字棋、“米”字棋、“田”字棋形岩画,就是当今时代仍在流传,属于双人对弈的九子棋,五子飞棋、五行棋。其中九子棋共有24个棋子点,共有18枚棋子,由对弈双方各执9枚棋子。棋艺分下棋和走棋两个阶段。下棋时,双方轮流下完各自的棋子后,自动进入走棋阶段;在下棋和走棋的过程中,任何一方有三颗棋子连成一条直线时,则成“龙”,就可以“吃”掉对方的一个棋子,而且可以重复“成龙”,每次“成龙”便可吃对方一子,但不能吃对方已经成“龙”的棋子;在下棋的过程中,被“吃”掉棋子的位置不能再下棋子;在走棋的过程中,一次只能走一步棋;被“吃”棋的一方,如果只剩三个棋子时,则棋子可以“飞”到任何位置而不受只能移动到相邻位置的限制。当一方只剩下2颗棋子或更少,则为输局。

“米”字图形的岩画棋盘石,位于随州中部地区,距随州城约23公里的某山之顶上。山上山下植被茂盛,仙人棋石居高临下,山下水库环绕、水如镜面,远处山峦叠嶂、尽收眼底,风光无限。“米”字棋盘刻画在一块石面长度约1.2米,宽度约0.7米,高度约0.5米的岩石上。在与岩画棋盘石并列、大小差不多的岩石面上,刻有12个凹穴岩画。(图为“米”字棋岩画,即五子飞棋图形。周波 摄)

“米”字棋岩画

“米”字棋形的五子飞棋,又称挑担子棋、五马棋。因棋子可以“飞”,即可以走多步,故名五子飞棋;也因棋盘形似四个“米”字形组成,也称米字棋。棋盘共有25个棋点,共10个棋子。五子飞棋开局:双方持棋子5颗,先置于各自底线的五个交叉点上。每一次移动一枚棋子,走直线,若行走时无棋子挡路则可一直行走,步数无限,但不可中途转弯;夹棋:当一方两子成一直线,把对手的一子紧密夹住时,便吃掉对方这颗棋子,称为“夹”;挑棋:当一方把棋子紧密插入对手两颗棋子中间,便吃掉对方这两颗棋子,称为“挑”;胜利:吃完对手的棋子,或使对手无路可走为赢。

“田”字图形的岩画棋盘石,位于距随州城约22公里,随州南部某山山脚部位,山旁有河流。棋盘刻画在山体裸露出的不规则石面上。石面长度约1.2米,宽度约1米。“田”字图形的岩画棋盘上及旁边共刻有19个凹穴。笔者在当地考证时得知,棋盘岩画旁边的山坳处曾有古湾落,现已痕迹无存,据传名为“元棋湾”(谐音),是否为“元棋”二字,与“仙人棋”有无关联,已无法确定。(图为“田”字棋岩画,即五行棋图形。周波 摄)

“田”字棋岩画

“田”字棋的五行棋,又称五道棋、方格棋、棋三、五子棋、连珠棋,二打一棋。棋盘共由5条横道,5条竖道交汇而成,共25个棋点,共10个棋子。五行棋玩法多样,但主要有两种。玩法一:对弈双方先在棋盘上布完5子再走棋。走棋时,棋子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每次只能走一步。当一方5子连成一线时为赢,或者一方把对方逼到无路可走也赢。玩法二:以吃掉对方棋子为目的,最后只剩一枚子方为输。对弈双方先将各自5颗棋子沿底线一字摆开,每一次棋子只能移动一格,可以选择前、后、左、右,任意方向行走。吃子时,同形再现不允许超过两次,第三次必须换招法,否则,按犯规判输;吃棋方法简称“两打一”:一方走棋时,无论是横向还是竖向,只要实现自己两个棋子与对方一子相连时,即可吃掉对方的子;有时可实现一步棋将自己两个棋子与对方子相连,同时吃掉对方两枚棋子。

记得儿时,随州这三幅民间广为流传的古棋,在过去精神生活匮乏的时代,人们利用休息之余、劳作闲暇之时,甚至是雨闲歇息、地头小憩,不论田间地头,村头湾尾、河边树林,便在地上画出棋盘,随意捡来两色石头,双方便你来我往,激烈对杀,常引得众人围观,争论不已声、喝彩叫好声此起彼伏,场面甚是热闹。

随州这三幅岩画棋盘有三个共同特点:1.均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2.均位于生态良好,有山有水,依山傍水的岩石之上;3.每个刻画岩画棋盘的岩石上,均有不同数量和图形的凹穴符号。如果从凹穴岩画制作的形制,及从岩画棋盘所处位置、环境和其他文化信息来看,随州这三幅“仙人棋”应是几千年、乃至万年之前的史前文明遗迹,是棋文化发祥于随州的有力物证。人类的棋文化之源头或许遥不可及,远古得不可想象,或许几百万年前的直立人自诞生后,就创造出各种集娱乐与提升智慧的棋,并历经了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棋不仅仅是陪伴人类“其乐无穷”地一路走来,度过地老天荒、漫长岁月的益友,更是从“其乐无穷”中越来越有智慧地进化到今天,人类是因发明创造了棋,而有幸使自己优越于其他生物,进而成为地球的霸主。

随州这三幅远古棋岩画,志书、史记并无记载,仅民间有仙人在此下棋的传说故事。目前,这三幅古棋的称谓,虽然因地域不一各有其异,下棋之法也因方位不同,而棋法种种,但共同点是“吃”和“围”,棋之艺,重点在“吃”,高明之术在“围”,与当今流行的围棋之博弈异曲同工。而围棋较这三幅“仙人棋”相比,棋盘更大,棋子更多,也更为复杂,由此可以推断,围棋是由“仙人棋”不断演化,历久弥新,进化发展而来。在我国围棋是目前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棋,从棋盘图形和下棋之法,围棋与现代流行的五子棋雷同、与五行棋相似,但围棋比五子棋复杂,五子棋又较五行棋复杂,这说明,围棋由五子棋进化而来,五子棋又由五行棋进化而成。也就是说,远古人类首先发明创造了五行棋,后五行棋又演化为五子棋,五子棋又发展了围棋,五行棋才是围棋的源头。据日本围棋大师吴清源考证:“围棋其实是古人一种观天工具,棋盘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围棋及这几幅“仙人棋”的棋盘均为正方形,由纵、横、斜的条线对称地均匀相交而成,构成一幅简洁、对称而又完美的几何图形,犹如茫然无际浑然一体的浩瀚苍天。棋盘的整体性、对称性、均匀性十分契合宇宙空间的本性,这也与现代宇宙学证实,在大尺度的宇宙空间,物质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呈现高度的对称与均衡的认知相吻合。

据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五子棋相传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比围棋的历史要悠久,早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而古代五子棋的棋具与围棋几乎完全相同。《增山海经》中记载:“休舆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状鹑卵。”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 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舜造围棋之说,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李善注引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曰:“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足见五子棋与围棋的渊源。而随州的岩画五行棋又与五子棋一样均由方格组成,棋法也是“围”,但五行棋棋子少,方格少,较五子棋简单,所以可以断定五行棋又早于五子棋。如果围棋诞生于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五子棋就是尧帝时期之前就已出现,而五行棋更早于五子棋之前的就已诞生。作者认为,5道棋盘的五行棋最先问世,后五行棋进化为15道棋盘的五子棋,到四千多年前尧帝时期发展成17道棋盘的围棋,到春秋战国时已非常盛行的围棋,直到隋朝时期才发展成19道棋盘,自此,19道棋盘的围棋成为主流延续至今。

搜狗百科载:“九子棋,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智力游戏。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多年的古埃及时代……”亦有传说,五子棋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后渐渐演变成围棋并在炎黄子孙后代中遍及开来。作者认为,在我国上古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女娲造人,伏羲做棋”一说,表明我国棋文化的起源,最早来源于7000多年前的上古神话,现在随州又发现了早于五子棋,更早于围棋的五行棋等远古棋形岩画物证,及从棋艺由简及繁的演变发展特征和国内外鲜见棋图形岩画的报道等方面分析,关于九子棋源自古埃及之说、五子棋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之说,缺乏证据,不足成立,中华棋文化应源自中国中原地带、南北交汇之地的随州,更非外来文化。这些古老的棋形岩画,足以证明九子棋、五子棋源自中国。

随州这三幅“仙人棋”中,尤“回”字形的九子棋构思精巧、最为独特。棋盘由三个大小不同的方框同心重叠,三个方框的四方分别以直线连接,形成以中心方框为中宫的九宫之图,故也称九宫棋。这个以中国图腾为名,以九宫局势为局的九子棋,又称成龙棋、成三棋、龙棋等。作者发现,九子棋盘的四条连线,所交叉的线点,正好如同指向四个方向的北斗七星图。众所周知,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古人经长久观察发现北斗星在不同季节的夜晚会出现于天空不同方位的规律,就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判断季节,即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可以说,北斗星辰是人类关注最早、研究最深,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夜空中最为突出、最为神奇的星辰了。九子棋图形符号,极有可能是远古人类在观察、记录北斗星象的过程中,所记载的完整符号图,它包含和寓意了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斗指四方,合为九宫。这个神奇的天象之图,是位于随州的远古人类在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此图问世后,在崇神信鬼的原始部落,又被部落巫师、首领利用,作为决策重大事项的占卜之图。九宫图,由最初的星象研究成果,成为人们占卜、祭祀的圣神图腾,后又经过不断演变,最后成为人们提升智慧、休闲问道的仙人棋。九宫之图形成的初期神圣无比,神话传说黄帝升天之后,北斗为帝之车,帝乘斗车,以巡天地,降福九州。九宫与九州有何渊源?或,记载北斗星运转形成的九宫天象图,是当时最为神圣的祭祀符号,被远古人认为天上北斗运转一周,形成普天下之下的方域有九州?也或,大禹之帝治水后,按九宫之图把天下分封为九州之地,自始出现九州?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指范围,因九宫图的出现,故有九州方圆之说?九宫之图待作者再作探讨。

作者认为,类似于双人对弈、双色棋子的九子棋、五行棋、围棋等古棋,完全可以从天文的角度来理解,棋盘象征着宇宙时空,棋子概括世界万事万物,行棋对弈则隐喻着宇宙生存、发展、变化、运动的总规律。天体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四季不停地变化,或许古人为了反映出这种变化,更是为了探究这种变化的规律,于是开始在一个棋盘上放置双色棋子以进行比较研究,就这样,棋子开始了相互间最初的接触。但即便如此,最原始的棋仍然只是一个天象记录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产生的巨大占卜预测力量,将记录符号变成占卜工具,最后将神圣的占卜工具演变竞技的棋艺。在任何一种人类文化中,天文和占卜都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天文是深不可究的客观存在,那么占卜则是人类一种主观自觉的,欲凌驾于客观之上的心灵力量。古代之棋,由最初天象记录仪,自演变成为占卜的工具,便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和信念,它不再是天文现象的简单反映,而成为一种人类思想的载体。由此推断,随州岩画古棋,或是最早被称为“象棋”的最古老“象棋”。现代“象棋”一般是指楚河汉界和有将仕相马炮车卒的象棋和方格式的国际象棋。象棋起源既有神农氏之说,如元代和尚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借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又有起源于黄帝之说,如北宋晁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的“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这种“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足见“象棋”起源之久远。

象维,一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象,泛指天体,初指宇宙之“天象”。象在易学中认为,八卦之象乃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人体脏腑)之征象;八卦之数乃宇宙万事万物之定数,象数用以说明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是天道、物道和人道的缩影。象棋就是远古人类观察天象等,刻画成记载符号的天象之图,后在天象图上以子进行万象之变的占卜,因象术、象数的发展和影响,进而发展成为天象之棋,故简称象棋。类似于九子棋、五行棋、五子飞棋等远古棋,最初可能都被称之为象棋。不难发现,古棋棋盘均为方,子为圆,均为两色子。这些蕴含天地宇宙,记录星辰天象的棋盘,可能存在一个漫长的名称变迁过程,历经了由最初记录天象记录仪的符号盘,到象术占卜、象数应用之工具、最后又发展成博弈游戏的过程。只是到了后来,这些古棋又繁生了众多棋种,为了便于区分,根据棋盘、棋子和棋艺的特点,九子棋、五行棋、五子飞棋这些最古老和最原始的棋,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名称!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我国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了大约7000多年前的8×8线图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早已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 “塞戏”盛于汉代,是一种公平合理化的治理竞争游戏,是一种在格子板,即象棋板上下的棋。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即南北朝后期的北周武帝发明“象戏”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基本格局。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大约在15世纪末定型为今天的国际象棋。根据甘肃出土了7000多年前的8×8线图彩陶,考古证实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而更早于“六博”的5×5线图的五行棋,极有可能产生在8000年前,或万年以前。信息表明,中国古棋的制度变化很大,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棋者,弈也;下棋者,艺也。棋之艺,历史久远,趣味浓厚,百利而无一害。中华棋文化中的博弈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黑白之间,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也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可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功效。因而,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深受人们爱好。随州这三幅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古棋,集智力思维、艺术感受和科学趣味、天文知识等于一体,其引人入胜的对局,构思精巧的排局,其魅力决不亚于一曲动听的音乐、一幅绝妙的图画或其他艺术。

可以说,一部棋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进化史。历史证明,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是古文化的重要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光芒夺目的一颗明珠。

周波根据岩画设计制作的九子棋、五子飞棋、五行棋。作者:周波

嘉德在香港的拍卖估价上百万的明清家具

香港的春拍季在4月初就热闹的结束了,而中国嘉德将在五月底在香港举办“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此次拍卖共有九个专场。其中有两个关于明清家具的专场,分别是洪氏藏明清古典家具集萃与观华—明清古典家具,共有46件家具将被拍卖,小四介绍其中估价上百万的十几件。

明晚期至清康熙早期 黄花梨圆角柜成对

尺寸:78×46.5×152.5cm 估价:HKD4,500,000-6,500,000

硬挤门式以小型的圆角柜为多,此例即是。其柜帽喷出,四足下舒上敛,向内倾斜,侧脚显着。柜门制作考究,采用整板一木对剖,纹理相仿,互相衔接,美观大方。柜帽及柜门边抹混面压边线。无闩杆,俗称“硬挤门”,亦不设柜膛。柜内有屉板一层和安有两个抽屉的抽屉架,将内部空间分隔成三层。腿足外圆里方,正侧三面装素牙条。

明清两代均有圆角柜实物传世,此对圆角柜堪称造型美、用料佳、保存状况完好的一对。一般认为明代的圆角柜比较矮,少装饰;清代圆角柜较为高挑,装饰线条也较为复杂。

这对木轴门圆角柜,比例极为匀称优美。门和柜身两侧都以单片独板制成,并饰以扁圆的线脚。直立的腿足,风格谨严,其间饰有素面浑圆的牙条和牙头。

这类圆角柜没有中央的闩杆作支撑,显然不是为使用锁钥而设计的。从柜子的高度可以推测,这类柜子并未有另外的单独的底座,尽管一般来说,较矮的角柜常可能有座子,但那完全取决于用户各自的品味或订货时的附加要求。

明末 黄花梨圈椅成对

尺寸:67.3×64.2×100.3cm 估价:HKD4,300,000-6,300,000

此对圈椅的特色除了三接椅圈、精美工艺外,还有一特别之处在于底端向内兜转的优雅壸门牙板,这多见于古代床榻中,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北宋佚名《北齐校书图卷》,等等。

这对黄花梨圈椅堪称小细作精美工艺的典范。它有不平常的三接椅圈以及生动遒劲的雕刻装饰。背板上浮雕的如意形团花图案中,一只麒麟腾跃而起,其蹄尖则悬荡着一对系着飘带的葫芦。前牙板上刻有一对生动的碰头草龙及卷草纹饰,并延展到两侧的牙板。正面的券口牙子整个地起阳线,蜿蜒地与落地枨相接,从而构成一个优雅的壶门。壶门是唐代(618-907)床榻箱形底座上常用的透空装饰。

清康熙 黄花梨圆角柜

尺寸:71.1×45.7×121.9cm 估价:HKD3,900,000-5,900,000

此柜硬挤门式,无柜膛。黄花梨制,纹理美观,柜门一木对剖,对称互动。侧板木纹同样漂亮,起伏若山峦。门框内又另起委角长方形阳线圈口作为装饰,收到落堂起鼓的视觉效果。柜内中部和底部均安抽屉两具,放置小件文玩雅趣,实用性强。柜腿外圆里方,三面均安铲地浮雕卷草纹的壸门牙板,与柜门凸起的阳线一起,构成此柜的主要装饰语言。此柜用材奢侈,即使柜顶板亦采用黄花梨木。

此柜无活拿闩杆。因门框内沿四周有凸起的边抹,而使门框的边缘凹进而宽绰,故铜活可平整地卧在门框边上,较之简单地贴装于框上更为妥当。

清康熙 黄花梨四面平条桌

尺寸:92×56×87cm 估价:HKD2,300,000-3,300,000

此件四面平条桌的结构,是腿子和牙条格角相交,先构成一具架子,上面再和攒边打槽平镶独板面心的桌面结合。这样的造法可以避免边抹、腿足和牙条三个构件在粽角榫一处相交,保固效果更好。而且此桌又以方材整挖的罗锅枨连结,更加稳固。

桌以纹理清晰美观的黄花梨制成,方材,四足上舒下敛,过渡微妙,底收坚实的方马蹄。整器线条爽利,简洁利落。

明末清初 黄花梨提梁小柜

尺寸:74.9×39.3×91.4cm 估价:HKD1,800,000-2,800,000

此柜九十一公分高,带提梁,提梁上有铜环,应为大挑箱,一人挑两只,或两人抬一只。柜为双开门,门为一木对剖的独板,非打槽装板。底有矮座,两侧面在底座上造出提梁和站牙,仿佛一具提盒。柜门正中饰圆形面叶,菊瓣形护眼,镂空吊牌。柜内分三个空间:最上层屉板,中、下各设三具抽屉,实用性强。

此柜无论造型和装饰均更为素朴。一改寻常的攒边打槽装板式,其门为整板制成,素面无框架,一剖为二、纹理相仿的两扇门板以合页与窄小边框的柜体相连。装饰的铜活恰到好处,柜门卧槽平镶圆形面叶和方形吊牌,底座四角包镶铜活,提环及圆形鼓钉,护眼钱,穿鼻钉皆为关键之饰。柜子两侧正中各有一立柱,其两侧有素面站牙,与顶部的罗锅枨相接。

明末 黄花梨方櫈成对

尺寸:69.2×69.2×50.2cm 估价:HKD1,080,000-2,080,000

此对有束腰马蹄足方凳,为明式家具标准器,是明代杌凳的典型设计。成对的杌凳,经年累月,容易被分散。存世品中黄花梨杌凳得以成对保留至今的,颇为珍贵。

此对方凳黄花梨制,方材,马蹄明式。座面藤编软屉,乘坐舒适。边抹中间凹进,至底压一道窄平线。束腰与牙板一木连做。四足下端略向内兜转,弧线悦目。

这对少见的大方櫈具备了17世纪方櫈结构的所有典型特点。其束腰与牙条一木连做,并以抱肩榫与腿足上部结合,罗锅枨以方形榫舌接在腿足内侧,且向内微微退进,以使牙条与腿足内侧顺沿而下的起线,引发流畅无阻的视觉感受。

明代 黄花梨翘头炕案

尺寸:104.2×24.8×22.8cm 估价:HKD600,000-1,000,000

炕案夹头榫结构,紧凑敦厚,案面独板带翘头,牙板铲地浮雕卷云纹,一派云卷云舒的天真之态。外撇香炉腿,稳重扎实,两侧腿足间设横枨,置透雕灵芝纹的绦环板,颇有装饰效果。

此炕案可供文人展观卷轴,两端翘头,不至滑落。还可作为凭几使用,倚靠休息,是典型的文人家具。

明末清初 黄花梨螭龙纹六柱架子床

尺寸:223×154×221cm 估价:HKD9,000,000-12,000,000

此架子床制作奢侈,图案采用“大挖”造法,需使用大料才能锼挖成器,是一种非常考究的做法。

床六柱式,黄花梨制,整器由床围、立柱、牙子等多件组成,各结合部位均用活榫衔接,便于分解组合。攒框床顶承尘,与立柱套接,挂檐透雕四簇云纹相对和相抵的图案,正面间以螭纹,坠角亦为螭纹。雕刻刀法犀利,镂雕轮廓圆润,疏密有序。立柱之间加“开门见山”罗锅枨。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马蹄足方桌

尺寸:90×92×87cm 估价:HKD3,000,000-5,000,000

明式方桌传世之实物,常见形式有三种:无束腰直足、一腿三牙、有束腰马蹄足,此方桌系最后一种。紫檀制,纹理细密,包浆温润自然,有雕饰的牙条与整体的朴质无华相得益彰。桌面以格角榫攒边打槽平镶三拼面心,边抹四角圆润。下有穿带支承,边抹可见明榫。有束腰,攒接拐子纹牙子,四面各安一枚拐子龙纹卡子花,其特点是龙足、龙尾高度图案化,转角成方形,即所谓的“拐子”。方材腿足,底收马蹄。

清早期 黄花梨五抹门螭龙纹隔扇 (八扇)

尺寸:156×37cm 估价:HKD2,000,000-3,000,000

小隔扇八件一组,以黄花梨为材,原皮壳包浆。古人珍惜木材,不会过多锼挖,尽量保证木料完整。而此组屏风均采用透雕工艺,可见奢侈。由于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流传至今保存完整者寥寥无几,故颇为难得。

围屏中间的六扇,每扇两根立材与五根横枨组成框架镶入门板。每扇可分为四部分:顶端绦环板、中部可嵌装书画屏条的屏心,下部绦环板及裙板。绦环板及裙板皆透雕螭龙纹,雕工流畅,线条婉转。最下方牙板铲地浮雕卷草纹。左右两边的两扇上下与其余十扇相同,只是增加立柱将屏心一分为二,内半部留空,外侧则栽入横枨两根,镶透雕螭纹的绦环板两块。

清早期 大漆百宝嵌方角柜成对

尺寸:84.5×38×124cm 估价:HKD1,000,000-2,000,000

此对大漆方角柜,“一封书式”,硬挤门。花形面叶及合页上阴刻卷草纹,双鱼形吊牌玲珑可爱,门上可加锁。腿足垂直无侧脚,下有柜膛。漆器家具受环境影响极大,保存至今仍然如此完好,实属不易。

此对柜通体髹朱漆,因年岁已久,色彩更为典雅。左右柜门及侧板皆运用百宝嵌工艺,材料有螺钿、绿松石、碧玉、黄玉等,饰雀鸟、仙鹤、牡丹、桃树、菊花、梅花、怪石等图案,工艺复杂。雀鸟形态逼真,或飞翔扑虫,或栖息枝头,俯身探望,活泼生动,各有情态。花卉自岩石间丛生,花叶饱满,如迎风拂动。

清早期 黄花梨螭龙纹嵌绿石插屏

尺寸:52.5×35.5×93.5cm 估价:HKD1,000,000-2,000,000

此案屏为插屏式,格角攒边框嵌装绿石,起伏的纹理淡素清雅。绦环板内透雕龙口大张的双螭纹,中央一朵西番莲图案。底座用两个雕刻龙首的鼓墩和两块披水牙子造成,披水牙子上铲地浮雕卷草纹,两侧站牙为镂雕的螭纹。整器结合运用透雕、浮雕、阴刻等工艺,细腻精湛。

对于明清家具,小四很喜欢,但是目前的价格,实在是很难去拥有。好在国内的许多品牌开始关注于中国传统家具的创新和推动,而且用料也不再是昂贵的黄花梨或紫檀等。

小四没收广告费,只是作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推荐个人喜欢的,小编不易,不喜勿喷。

相关问答

高耸的木杆获取方法?

方法:(1)结实的木桶(★2):洞天百宝中使用80宝钱购买摆设图纸。(套装需要)(2)简易木制围栏(★2):洞天百宝中使用80宝钱购买摆设图纸。(套装需要)(3)施工过半...

750点卡有多小个热血元宝呢? - 段巧_荷兰 的回答 - 懂得

江湖里的元宝与你充点卡的时候的点数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1点=1元宝所以750点=750元宝。如果百宝里有优惠活动的时候,就像楼上的朋友所说,你必须...

《白眉大侠》中的八王擂具体是怎么一回事,都有谁登台亮相了?

“八王擂”是《白眉大侠》这套书中非常精彩的一个回目章节,也是本套中的一大高潮部分。说的是八王千岁赵德芳有一次由细脖大头鬼房书安陪着外出之时,不幸被莲...

吕梁 有哪些必吃的特色美食小吃?

谢邀,来到了革命老区,你必须要挽起袖子,抛下斯文,美女变女汉子!放开胃口,像个庄稼大汉一样吃的豪气冲天,吃到满头大汗...以下的小吃,在吕梁各地的街...土豆:老...

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红木家具的优劣?

欢迎关注家居观止。在家居领域,我待过工厂、干过销售、做过设计、有过终端专卖店,多年学习研究传统家具。一枚极具温情的职业家居人,分享最接地气的家居指南。...

侠义道的经脉系统是怎么样的? - Bi9nrjdHje 的回答 - 懂得

《侠义道》的经脉系统完全是取自中医原理,并根据中国武功的特点引入修炼的概念。游戏中玩家的能力是以经脉贯通的能力来衡量的,游戏从人体的12大经...

漆器制作过程步骤是什么_住范儿家装官网

漆器,是经过制胎式脱胎,再髹底漆、打磨、推光、装饰等工序而制长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漆器可分为一般漆器和雕漆,一般漆器是指在涂有薄漆的器物上进行...

8个多月的宝宝一天可以吃两个蛋黄吗?

大家好!我是爱做辅食的曦宝妈妈,欢迎一起交流互动!对于八个月的宝宝来说2个蛋黄多了哦,蛋黄里所含的胆固醇较多,过量食用会造成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及体内...

8个月宝宝吃肉辅食怎么做?

给8个月宝宝添加肉类辅食是增加蛋白质和铁元素的良好方式。以下是一种简单的做法:所需材料:-30克无骨鸡肉或瘦绞肉-1杯蔬菜(例如胡萝卜、南瓜或菜花)-...

你认为 《上新了,故宫》 这个节目怎么样?

但是,这样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场景,镜头也只是简单扫过而已。倦勤斋中,面对一屋子用金丝楠木做成的竹篱,节目仅有三两句旁白注解,再搭上一句“工匠的智慧”便...节...